《声音有别杂记》

 傅山
《说文》解声,音也;音,声也。 此古人疏处。音责于口,声资于耳,其文其义皆有自然之妙。音声虽吋互通用之,然有短长、宽窄、近远、根梢、传变之异。细绎《乐记》“审声知音”四字,则是从末寻本,沿流溯源之理。如所谓“宫无回声”之说,是从声到音上,所以如此。若从皆寻声,不必费力,垣内作音,垣外闻臀,听者审之,如子认母。
《说义》妙处,如云某声不作某音,此意最古,浅见家以傍耳食云:《说文》音、字皆有“读如某”,“读如某”而尽为徐铉去之,加反切,不古。此皆不曾细读注中文义。至如“读如某”,原不一一乃尔,今(尚)见注者具在,不曾去也。此与不曾细考分隶之学,而耳前人“分不足隶”之说同。
泥古者似尝知古矣,究竟原不曾得古人原委苦心,从半路里看得俗儒一句半句省事话,说遥末作捷径,以恐詷人,作声名者,可笑之甚,而自诧其精博。贫道不胜与辨,即辨之亦 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