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地黄汤帖》,一封平常的书信却传世千年

 

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帖》,6行,计44个字,似系书写的药方,真迹轶失,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有数种模本墨迹传世,此墨迹本为唐人摹本,是比较规范化了的行书,其字比王羲之的字更规矩,更拘谨,其使转法度,行笔萦足为训法。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书艺的魅力,不仅在于多所伪略,务求简易的外观体态上,其创意核心是笔法上的,而他的笔法,是外拓而不是内擫。外拓笔法是解散隶体以后产生的,是笔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南朝时,人们曾讨论过“古质今妍”的问题,裨上是个笔法上问题。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局部

魏晋书家,以“钟王”而论,王羲之的笔法比钟繇外拓,所以钟王之间呈现出威信之别;以“二王”而论,王献之的笔法又比王羲之外拓,所以二王之间又有古今之别。王献之的贡献不在于开创了外拓的笔法,追根溯源,这种笔法(古人在汉代简牍的草书中就已经运用着)而在于将这种笔法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超越了魏晋名家,达到那个时代的极致。笔法是直接作用于书法风格的,只有当运用这种笔法创制出新的格调,造出新的书法样式,才具有实在的意义。

王献之运用外拓笔法创造的典型风格样式,是逸气纵横,优游神骏的行草新体,唐朝时,张怀瓘在《书议》中的对他的新体作了高度概括的评价,他说:“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与王羲之相比,王献之“执行草之权”,风格“神俊”,他的书法流美、诡谲、谊逸,从而为魏晋风韵开拓出新的书法样式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