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圆悟佛果禅师法语册》,董氏81岁所书

 

董其昌《圆悟佛果禅师法语册》,纸本行书,纵19.1厘米,横13厘米,作于崇祯八年(1635)。上海博物馆藏。此册董氏81岁所书。董以禅论书画,遍参各家,解脱畦径。方燮跋云,董书开悟于米书,归宿于颜体:“磕着触着,无非平原妙处。”确为的语。

才人自古多曲折,董其昌在当年考秀才时,因为书法不佳被考官由第一名降为第二名,董其昌受到刺激,从此在书法上下了苦功。

万历十七年(1589 年) ,董其昌登三甲,入翰林院,继任太子太保,仕途一片光明;但他深知宦海沉浮,所以经常赋闲,并得以风流儒雅与置业敛财。面对当时残酷的党争,他十分警惕,善于躲避以全身。魏忠贤生辰将近,董其昌骑马郊游摔断了手,于是写寿表的任务落到“北董南张”的张瑞图身上,后来张家因此蒙难。

董其昌是“真”的,虽然“真”未必全值得肯定。无“真”,便俗。无理无趣,便没意思,“没意思”便俗。出乎情、入乎理,情理结合,就是理趣兼备。天趣,一如天真,是天生的、自然携带着的性情,譬如童子“, 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是为天趣。人稍长,知见既多,尘俗渐垒,则如春华而秋实,世理得而天趣失,为无奈之事。

苏东坡论艺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更赞之为“一句丹髓也”,并力践豪华落尽见真淳之境。成人既为成人,不可强装童子,否则蠢态百出、殊可憎恶。提倡“天真”,就是“损”去非真的那一部分,而复归自然初态;这是一个问学觉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养达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