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十二月帖》,不为其父所囿,另树新风的典型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死时43岁,以书法名世,其行草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数量远没有其父王羲之那么多,今仅存8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碑不过80余件,且真伪掺杂。

王献之《十二月帖》,曾为米芾收藏,刻入《宝晋斋法帖》,墨本失传,仅有拓本传世,是其另树新风的典型作品。张怀瓘《书议》 所说‘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的特色。楷、行、草于晋代虽已具备,然而像此帖这样流畅连贯,气势恢宏而俊逸,一改沉稳内敛的古质之气,可说是王献之的创造。

此帖字虽不多,却个个奔放狂纵,气势夺人,有很强的抒情意味。‘中秋不复不得’ 六字把一种豪爽、有为的感情渲泄出来,‘庆等大军’四字,使感情渲泄达到了高峰。很明显,与王羲之的书风大不相同。骨硬、方笔、势纵、长横、少提按,粗细变化小,亦少圆转,是《十二月帖》的特点,也是王献之发扬王羲之书艺,所成 ‘破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