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度《敬斋箴册》,“馆阁体”代表作

 

沈度《敬斋箴册》,楷书,纵23.8cm,横49.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1418年(永乐十六年)沈度52岁时书,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淳和,端雅雍容。《敬斋箴册》代表馆阁体最高水准。只是因过于关注精巧与雅致,故笔墨较少变化,这也是“台阁体”千人一面、千篇一体的通病。


沈度《敬斋箴册》

《敬斋箴册》是柔中含骨之作。看起来秀美,品起来骨力充盈。这种骨力的存在不是显露出来的,使外表气骨森森,刚健峭拔的。它被匀称笔墨包裹着,在柔软的外表下,支撑着字的挺拔、舒展。

从《敬斋箴册》中很难看出沈度的个性。他的书法属于中和一类,中和、平正、整齐、大方,符合最基本的欣赏。这是一种偏重于功夫的书法。一个人肯下苦功,通过训练使其技法趋于完善,就可以达到。明人谢榛称:“发言平易而循乎绳墨,法之正也,”这也是明代许多人效法沈度的原因。一个人写了一手端正的字,符合规矩,如果不往审美深处探讨,也能在社会上立足了。

由于作为“官楷”,沈度受到的制约也可以从《敬斋箴册》显示出来。端正美观,大众化是主要的,个性是次要的。这也形成用笔、用墨、结体、章法诸多的不敢大胆作为,只求符合朝廷要求,收敛自己的个性,即便有大胆的创新思想,也只好藏在心里。这样的书家终生服务于朝廷,不免落入模式、窠臼当中习以为常,导致“台阁体”最终发展成一种对性灵束缚的模式。其要点有:“乌”,字的墨色要一样的黑;“光”,字迹高度均匀,边缘光溜溜如同印刷;“方”,造型方正,不可变化多姿。(节选《沈度书法艺术与台阁体书法研究》)

沈度用墨非常均匀,似乎每个字都蘸了一次墨,以致墨色极为相近。沈度的主旨就是温润,多一分则晕,少一分则枯,总是力求掌握地恰当。骨力与他的腕力熟练是一起出现的,不是很强劲,而是小巧的弹性,充满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