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居延汉简》,研究汉隶及草书艺术最为真切的范例

 

《居延汉简》在众多的汉简中,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广,最早是1930年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火台遗址发现了大约1万权,1972年和1974年又陆续出土了一部分,总数达到2万多枚,它们大部分是由当时戌守边疆中下层官吏和士兵书写的,也有一些是由西行的商人所写。

《居延汉简》产生的年代,正是汉字形体急剧发展变化的西汉末期,其中以章草书为主,充满了篆、隶、章草各种书体混杂的迹象,用笔上有篆书圆转流动的笔意,有些偏旁部首保留着篆书的结体造型,也有隶书的波磔笔画和偏于扁方的形体,还有行草书的连笔以及用笔极其圆转、简练而且有份量的尾笔,一竖一横向下方或右边尽情延伸。

它的书法具有飘逸淳朴的自然美,让人感到率真而亲切,富有趣味性,《居延汉简》在中国汉字书法演变过程中,堪称是一个承前启后过渡时代表,为研究汉代隶书艺术以及草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为真切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