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小楷《韩夫人墓志铭》,如丰肌妃子著霓裳衣,神韵具足

 

祝允明《韩夫人墓志铭》,全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妻前封孺人韩氏墓志铭》,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小楷墨迹,祝京兆六十六岁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清人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祝京兆行楷书,四分初唐,六分六朝,七分大令,三分素师,三百年中第一人也。”又说“祝京兆书,余向推为三百年中第一人,近见其小行楷,虽得力于钟太傅、王子敬,然败笔甚多。”

杨氏所说的“败笔”指出了祝允明小楷有其不精到的地方,但祝允明小楷用笔的随意性,是对于当时“台阁体”小楷的反叛,是其个性表现,对于明代小楷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伯谷称祝允明小楷“如丰肌妃子著霓裳衣,在翠盘中舞,而惊鸿游龙,徊翔自若”。

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道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己,……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从中可以看出祝允明一生对于小楷研习不辍,清末民初罗振玉编其的《祝京兆法书》收集的祝允明书法作品主要是小楷。

祝允明楷、行、草皆善,其小楷尤为后人所称道,冲破了当时“台阁体”书法的束缚,而给明代小楷注入了新的活力。祝允明既反对束缚个性的“台阁体”形式,又反对只讲个性,不重传统的书风,他把晋唐的韵和法看作是书法的根本,又注重从“尚意”的宋人书法中寻求灵感,借以表达书法的神采,认为神采的出现关键在于“功”和“性”的和谐统一,正如他在《论书帖》中所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祝允明的小楷,对吴门书派乃至晚明的革新书派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堪称明代书法发展史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