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后附长卷)

 

宋代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东坡)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而被贬黄州,并写下了《寒食诗》二首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行书17行,五言诗2首。曾刻入《戏鸿堂法帖》。

这二首诗主要表达了当时他因看不到将来的前途,生活环境又很恶劣,而感到非常孤寂苦闷的心情。这两首诗,不论是诗文内容还是书法都是他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书法上的成就特别突出,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诗帖中常常出现粗笔浓墨,有颜鲁公的雄浑丰润,同时又有李邕的劲健豪放;用笔除了中锋外,还巧妙地运用侧锋,笔锋斜侧着入纸,在转折的地方按得很重,并快速地一转而过,产生刚劲锐利的侧笔效果;字形偏扁,攲侧变化,主要表现在横画向右上角仰侧,竖画向左下角倾斜;结体有疏有密,有收有放,如“年、中、苇、纸”四字的悬针竖非常伸展舒放,显得豪放爽直,另外其他字也大小对比明显,整篇作品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而又生动自然。

《寒食诗帖》随着书写者感情的起伏波动,也表现不同的节奏变化,前三行的字结体斜正、大小变化悬殊,但运笔还没有完全放开;从第四行起,运笔速度如快,字体变大;从第七行起,字体明显放大,运笔更加奔放急促,如同滔滔奔腾的江河,气势连贯,可见作者的心中激情已澎湃到了极点,长时间的压抑之情一发不可收;到末尾的几个字,字形又缩小,趋向的工整,与开头首尾呼应。整幅作品犹如一曲旋律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长卷(高清图)

此卷留有众多历代名家题跋、印鉴,诗书合璧,当可细品、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