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王献之《吴兴帖》拓本

 

王献之《吴兴帖》拓本,11行,106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篆隶真行草诸体俱臻完善,钟繇、王羲之等艺术家的出现,为后世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而王氏一族更是能人辈出,以“书圣”王羲之为首,膝下七子均善书法,尤以王献之名气最盛,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

中国书法史上不乏子承父业,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王献之一生艺术不守旧,虽承袭家法,但却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他所开创的“稿行之草”、“一笔书”更是奠定了他的书坛大家地位。晋末隋初,王献之的影响力甚至盖过其父。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致力推王献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 “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后唐太宗不喜王献之而更推崇王羲之,不购求其书作,才使“王献之——钟繇——王羲之”的格局被打破,王羲之才得以称为“书圣”。但也因此,王献之的存世作品较少。

宋太宗赵光义崇文尚墨,广集名仕大家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淘帖》。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昀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微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让后人能窥见书帖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