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白仙诗卷》,驰骋纵逸,人书合一

 

苏轼《李白仙诗卷》,蜡笺,34.5×106cm,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该帖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 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家、诗人、词人,其待人处世忠诚宽厚、关心民瘼,刚正不阿,有远大的抱负。又旷达自适,善处逆境。他胸怀坦荡,乐观向上。曾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春渚纪闻》卷六)。

苏轼才高八斗,名驰文坛,然而一生坎坷,屡受挫折。但他不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那样,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局天蹐地,愁肠百转。这些反而促进了他的思想境界的升华,使他显得更加旷达怀得失,而忍辱负重。他的这些高贵品质,在文学艺术实践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记,他的散文汪洋姿肆,诗歌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实在称得上雄视百代,旷世无双。

苏轼同时是中国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标志性人物。其“尚意”书风的形成是在眉山苏氏家族传承,及北宋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大环境下,伴随着其自身学识、修养、阅历不断丰富完善的一个渐进过程。

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晋王羲之以及唐颜真卿、杨凝式、李邕等主流书法家“扬弃”式的继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对儒、释、道多元化哲学观的兼收并蓄,以及对书法艺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并将其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融入到“破”与“立”间的变化,体现在书法艺术实践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书风。

苏轼《李白仙诗卷》

附金人蔡松年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