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晋纸帖》,书画自怡外,无所慕

 

米芾《晋纸帖》亦称自怡帖,翰牍九帖之三,行书,纸本,纵23.7厘米,横3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复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


米芾《晋纸帖》

米芾(1051一约1108),初名黻,元佑六年改作芾,字元章。自号有“襄阳漫仕”、“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晚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历官十八任,曾任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晚年号“老米”。

米芾天资聪颖,个性很强,艺术才华非常突出。他六岁便能“日读律诗百首,一再过目辄背诵”;七八岁学习颜真卿书法;十岁开始写碑刻,在艺术方面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他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然而作为一个政治人士,米芾并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业绩,他把名功名利禄看成过眼烟云,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

他纵情于吟诗属文,赏书论画,爱石嗜砚,由于他在书法方面的独特贡献,“宋四家”之中便有了米芾的一席之地。如果把他和苏、黄、蔡进行比较,他的政治才能和业绩无法和他们抗衡,他的文学修养也不能和他们对等,只有书法艺术才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