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治平帖卷》,字体遒媚,早年书之精者

 

苏轼行书《治平帖卷》,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俯跋文所称“字画风流韵胜”。故宫博物院专家唐兰先生的鉴定意见为:“名家法书,苏早年书之精者,定为一级甲。”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词、文、画、书法及理论成就彪炳千古, 影响巨大, 深受学术界重视。苏轼的一生历经宦海浮沉,穷达多变。年少时便秉承父志,在初试科举中名动京师的他,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北宋皇帝的统治时期,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因为面对势力强大的政敌,他“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反而被迫害,连遭贬谪。

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险些使他殒命,后被贬至黄州。经历了短暂的稳定之后,晚年又被贬谪至更为荒凉的惠州和儋州。虽然苏轼在徽宗亲政时获得了赦免,无奈在北归的途中客死常州,遗憾千古。苏轼在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以看做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也许正是政治上的逆境促使他在文坛和艺术领域找到了建功立业的途径,在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上都获得了累累硕果。他以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偏远凄凉的贬谪之地依旧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在山林旷野之闲中还能更深刻地体会着社会和人生。

一生之中,苏轼所到之处,都为当地建功立业,并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为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去福音,为后世谱写了大量文章诗词书画艺术篇章,其精神彪炳千古,其艺术辉煌万世!

苏轼行书《治平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