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入春帖》,自己颇具得意的“飞草书”

 

蔡襄《入春帖》,草书,纸本,纵30cm,横41.1cm,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入春帖》

1045年至1067年,这时期的蔡襄正值壮年,风华正茂,从福州任职5年后回到政治中心,仕途达到顶峰,与宋仁宗君臣相宜,书法亦成为“朝体”。此阶段蔡襄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此时取法由唐入晋,欲在精神上追求魏晋的淡泊自然。

他认为:“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经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住房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这时的蔡襄颇具创造力,利用章草和飞白写出自己颇具得意的“飞草书”。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有许多精妙作品,《入春帖》就是其中之一。 

此帖用笔轻松圆转,结构自由,并不是很讲究法度。蔡襄对自己这类风格颇为得意,称其为“飞草书”,亦称“散草”“飞白书”。从其作品中就可看出他每落笔为飞草,笔随手运转,奔腾上下,其情绪波动跃然纸上。苏轼也在题跋中赞同其的“飞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