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九成宫碑》玉山草堂本,无丝毫填墨涂描,极为难得

 

《九成宫醴泉铭》也称《九成宫碑》,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唐贞观六年(632)刻,立于麟游县唐九成宫。碑螭首方趺,上部断裂。高310厘米,宽120厘米。此碑系欧阳询晚年(75岁)之佳作。本帖为王壮弘早年发现的《玉山草堂本》,每面四行,每行七字,真宋拓无疑,且无丝毫填墨涂描,极为难得。

《九成宫》是欧阳询75岁时得唐太宗敕命所书,书写严谨,一丝不苟,意态精密是必然的,然而深观欧阳询一生不避险的风格,以及细观每个字的点画与结构,险峻之势处处可见。

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虽得中而又刚劲,虽险绝又归平正,每个笔划落到纸面上,似有岌岌可危之感,就如张怀瑾在《书断》中说:‘惊奇跳骏,不避危险”,又如杨景曾在《二十四书品·奇险》中说:“危崖驻马,脱矢惊鸿”,令人拍案叫绝。

如“饮”“之”“东”“汉”“光”“武”等字的点、撇笔划,正是“为撇必惊,贵险而劲”,甚至如“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又如“观”“记”“光”“武”等的勾笔,则如“利剑长戈,强弓硬矢”甚至如“百钧之弩初张”,使全字具有介胄不可犯之色。

总之,观赏该碑,令人“如观武库,但睹矛戟”(《世说新语·赏誉》)“饮”其左边的“食”较为端稳,右下部有空缺,显得不稳,似乎亟待右旁的“欠”来补掇、救应。“光”字重心偏左,下面撇偏短,致使左下部凌空,处于不稳定状态,但这正好腾出空间让浮鹅钩充分伸展,达到动态平衡。

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继承了欧体书风,只是“欧阳通学父未融”,宋朱长文在《墨池编》中记载:“子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惰,常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遂继父名,号大小欧阳。

体虽得询之劲锐,而意态不及也。然亦可以臻妙品矣。晚节自贵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免毫,管用象犀,非是未尝书也。欧阳父子以风节、学艺相继为唐名臣,美哉!"

当代大书家启功先生在《学书自述》中说:功学书初临欧颜石刻。启功先生六岁开始习字,从模仿其祖父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宫体入门,二十多岁时临习宋拓欧阳询九成宫碑,奠定了其楷书基础。

从启功的书法作品看,他并不是泛泛地学习欧体之书,而是得其要领,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之后自成一家。所以在学习欧阳询的书法时,首先要了解其作品的风格,即追求线条与结构的形似,又要注重气韵的特点:既追求庄严之美,又追求典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