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元彬墓志》,粗犷雄浑,奇崛恣肆

 

《元彬墓志》高53.7厘米,宽55.4厘米,18行,行21字,刻于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全称《汾州刺史元彬墓志》,1925年于洛阳城西北高沟村出土,后归河南省博物馆。

《元彬墓志》是北魏初期“邙山体”即魏碑体的典型风格代表者,粗犷、雄浑、奇崛、恣肆,加之刻工亦较粗率,给人以乱头粗服之感。

此墓志用笔的最大特点是既斩钉截铁沉着痛快,又迟涩稳健力量内蕴。斩截者如“相”、“西”等字;痛快者如“著”、“大”等字;迟涩者如“收”、“巾”、“之”等字;稳健者如“继”、“勉”、“爵”等字。

而许多竖画、撇画、捺画、走之画等,起止笔或方或圆蓄势而行,中段部分鼓荡粗壮圆浑厚拙,其线条质量与内涵丰富含蓄,避免了直白浅露,不教人一眼看透,而是令观者充满厚重与力量的遐想。

结体特点是自由放逸、灵活多变,且大小错落、欹正随势。

对《元彬墓志》及同类型的北魏初期墓志的临习,笔者浅见,有一定楷书功底者意临为宜,初学者则不宜临写。因为此类碑志虽然意趣盎然,但毕竟笔法不精,刻工亦多粗糙。

初学者若亦步亦趋不知变通,难免染些毛病。而有一定楷书功底者,通过意临体会感受得到启发借鉴,自是另当别论了。

窃以为意临之“意”可作二解,一是对碑帖着重捕捉和体味其意趣、意蕴;二是以己之意对原碑帖进行“雅化”实验,一题多解,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对碑帖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于明诠《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