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白居易琵琶行》,自成一家,以致“尺素短札,争购宝之”

 

董其昌(1555-162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构江)人,曾任礼部尚书,谥号“文敏”,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董文敏”、“董香光”、“董华亭”。父亲董汉儒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家中只有20亩瘠田,生活较清寒。17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以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于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奋学习书法。后人曾说董其昌是因祸得福,竟一辈子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明史·文苑传》称他:“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他的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品题书画虽片语只字,也被收藏家视为珍宝。

据文献记载,经他鉴赏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不下五六百件之多。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也说:“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他很有才学,擅长文词,精通金石书画,曾搜集历代有名的书法墨迹,编辑弄刻成《戏鸿堂法帖》。他在自己的著作《画禅室随笔》中讲到学书的过程是,最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虞世南的字,后来认为唐代书法不如魏晋书法,于是临写《黄庭经》、钟繇的《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三年之后,自认为已经学到古人书法中的精髓,不把当时的书法家祝枝山、文徵明放在眼里。

直到他在当时的大收藏家项子京家中看到大量前代书法家的真迹以及在金陵(南京)见到王羲之的《官奴帖》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没有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从此加倍努力研习古人真迹,有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