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郑文公碑》,圆笔之宗,为历代书家所推重

 

《郑文公碑》是北朝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又称《郑羲碑》,刻于北朝永平四年(511年)。碑文是郑道昭为了纪念父亲郑羲而写的,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下碑分别位于山东省天度县的天柱山和掖县的云峰山。下碑比上碑书写时间稍晚,字迹较大,遭毁坏的程度也较小,因而在书法史上的名声要比上碑显著,所以通常所说的《郑文公碑》一般是指“下碑”。

在众多的云峰山石刻中,《郑文公下碑》形式最齐整,字数最多,而且在书法上的成就也最为突出。它是魏碑中圆笔书法的典范,具有篆书圆转凝重的特点,又具有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和楷书的端庄,可以说是集各体书法的长处于一身,在雄健宽博中显现出飘逸和疏宕。此碑的曲线运用非常有特色,由于行笔的沉重凝重和细微的提按动作,笔锋沿着笔画方向作曲线运行时,线条边缘参差不齐,粗细有致,有节奏、有韵律。外柔内刚,不仅内含力量,而且具有飞动的姿态,所以有人把此碑形象地比喻成翱翔在云端的仙鹤或翻飞于水面的海鸥。《郑文公碑》确实是一件风姿独特的北魏楷书佳作。

《郑文公碑》(下)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