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卷,董氏已臻佳境时的巨制

 

董其昌《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卷,绢本,行楷书,纵36.8cm,横157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是董其昌60岁左右的作品。该卷用笔沉着劲健,结体端严中寓潇洒飘逸之致,颇有唐颜鲁公之法度,为董氏书法已臻佳境时的巨制。

明代书家的代笔人,除了文征明以外。以董其昌为多。董其昌对赝品也是淡然处之,并且自己应酬不过来时也多请人代笔。清代学者周亮工《读画录》中记载:“钱虞山尝言:董文敏最谨慎其笔墨。有请乞者,多请他人代之;或点染已就,僮仆以赝笔相易,亦欣然为题署,都不之计。”董氏的代笔人,根据明末姜绍书的记载有赵左、僧珂雪、沈士充、吴振、赵问、叶有年、杨继鹏、常莹等人。

顾复《平生壮观》称:“先君云:与思翁交游二十年,未尝见其作画。案头绢纸竹笼堆积,则呼赵行之(泂)、叶君山(有年)代笔,翁则题诗写款用图章以与求者而己,吾故不翁求而翁亦不吾与也。闻翁中岁四方求画者颇多,则令赵文度(佐)代作,文度没而君山、行之继之,真质混行矣里”。指出了董氏之所以能够从容应酬画债,是因为背后有一大批代笔人的存在。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董氏捉刀人众多的事实是肯定的。我们近代的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和启功先生也都曾专门撰文,来探讨董其昌书画代笔和伪作的现象。

从艺术和市场的角度上来看,赝品的存在毁坏了艺术的真实性,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它却扩大了艺术品的传播范围。有很多代笔者或造假者水平很高,对董的书法风格学的十分到位,就是其本人恐怕也难鉴定真伪,这种高水平的赝品,几乎就是真实的再现和传播董的书法艺术风格,所以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赝品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董其昌《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