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兰亭诗帖》,此帖乾隆皇帝曾作为兰亭八柱之一收藏

 

此为柳公权书王羲之等人兰亭宴会上所赋诗篇,故宫博物院藏,绦绢本,乌丝栏,行书。

兰亭八柱册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春,与群贤儒士聚会宴咏时,席间饮酒赋诗,王羲之为32人的诗作,写了一篇324字的《兰亭序》,又称《兰亭诗序》或称《兰亭集序》。该序在书法上有很高的价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这次历史上的聚会,也被称为兰亭会。酷爱书法艺术的乾隆皇帝,对于文人雅士游兴会稽古兰亭和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帖深表赞许,而坐石临流景区的兰亭,其文化内涵尚显不足。于是从内务府藏帖中,尽搜历代名家的兰亭墨迹,共收集到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摹、褚遂良摹、冯承素摹《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加上清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所缺部分,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

柳公权《兰亭诗帖》风格形式分析

据传这是栁公权所书的兰亭诗手卷。整个作品流传有序,曾入内府,前后章印齐全,手卷形式完整。从章法形式来分析的话,前面的装裱拼接的元素应该也是章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打算从起手再正文字芯再拖尾三个部分来简单说明一下。

此帖乾隆皇帝曾作为兰亭八柱之一收藏的,是他比较着意的作品,装裱精良,起首部分拼接的元素丰富而又自然,几组印章的搭配也是专门做了设计的,不象是有些帖由他自己拿来乱盖一气,正文处也没有压上他那些让人恶心的粗边印。这粗边印盖在了起首处,所以还是比较讲究的。粗边印下题数行小字,平衡了印的力量,下押三组印章托起,左右押边骑缝印很好的把这段起首和正文融合在一起。

手卷正文包括两个部分,前段四言有序,后面五言有序,以后段的长序为分隔,前后风格也稍有不同。总的来说,前面部分章法稍松,字型大小的变化也不大,显得心平气和,通过每首诗的自然分隔留空,每首诗先首字下落两字之空题名,换行抄诗,章章自成一小章法,而又互相联动组成一个大的章法,这是手卷书写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节奏感好,有松有紧,章法上的变化协而不乱。每个小的章法里面又通过用笔的变化来调整字的大小粗重节奏,此帖大侧锋用笔极富特点,元代杨维桢最终把这种笔法发扬光大起来。前半段因诗的文字内容越来越少,章法也变得越来越疏朗起来,心情也跟着舒缓起来,中间小楷的题注也较好的调整了视觉节奏,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