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竹西草堂志》,清虚灵动,隽逸潇洒

 

杨维桢《竹西草堂志》,纸本,墨迹,27.5×169.1cm,辽宁省博物馆藏。《竹西志》又名《竹西亭志》、《竹西草堂记》、《三辩》,约作于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主要内容是以二三子争辩引出“竹西”之号的来历,抒发其对隐逸之士的推崇。书法清虚灵动,隽逸潇洒,与其晚年豪迈不羁的风格大相异趣。

杨维桢行、草书的表现形式有悖于元代书坛的主流书风。但其仍离不开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且师法对象与元代其他书家同样较为接近。

然杨维桢的思想是开放的,其书法创作是极度自由的,他将技法隐到了情性的背后,用这种寓“法”于“意”,进而追求无法之法的书写方式,来彰显自己高蹈的情怀,旷达的个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意味。

杨维桢行、草书的美学意义在于其创立了一种新的审美典型,而成为元代书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维桢《竹西草堂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