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手卷,妙能合,神能离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手卷,董氏所临《天马赋》有多个版本,此为其一。款识:米元章好书,所作天马赋行草已见数本,惟擘窠大字卷在长安朱太保家,既入内府而以代侯伯月俸者,太保尽从诸勋贵购之。后为黄中丞所藏。余常婆娑赏玩,今又转入金沙于氏矣。吴门有石刻乃文博士官江西时所摹,予即临此卷,观者必讶,谓我本家笔安在也。

二十三岁那年,董其昌有幸见到了杨少师《韭花帖》真迹,二十五岁在金陵见到王右军《官奴帖》唐人金笺摹本,这令他眼界大开,对自己的作品重新审视之后大失所望,“搁笔不书者三年”。此后,他经人引见,前往嘉兴大藏家项子京家中“课其幼子”。这使得董其昌有幸“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就像发现了宝藏,令他“永日忘疲”。在见到这些真迹后,他自称“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岁月。”从此不再妄自尊大,开始努力学书,探求“入古人室”的门径。

自1580年起,他开始学习宋人,当时宋人传世墨迹较多,他通过对宋人墨迹的临习,间接的理解晋唐书法。他对“宋人取意”的书风比较推崇,尤其崇拜米芾。董其昌入仕后,结识了韩世能,韩是其在翰林院的老师,也是书画藏家,常将珍藏的历代法书名迹借与他临摹。其后,董又与徽州著名藏家吴廷订交,得以获见和临写更多的法书名迹。

这样良好的学书环境使得他在书法上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学养和体验。凡是符合董其昌审美的古代名家法书,他无不临仿,其中有些作品一临再临直至晚年,就连他一生多次批评的赵孟俯,他也能学习他的长处。当他达到了入古人室的目标后,他并没有步入泥古的泥淖,并不甘于为人束缚。曾云:“书家妙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诸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