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致季常尺牍》,绵里藏针,刚柔相济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又恰恰是苏轼谪居在黄州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可见两人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作品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苏轼本人对自己书法的总体特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有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如其《跋王荆公书》说:“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点出自己书法与其他人的关系。在《记潘延之评予书》一文中,他写道:“潘延之谓子由曰:‘寻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为颜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该文不但认可潘延之对自己书法的评价,而且自己也承认与颜真卿书法的承继关系。其《自评字》又云:“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谓似徐书者,非也。”他明确指出自己的书法似李北海而不似徐浩。在《题自作字》一文中,他对自己的书法做了整体评价:“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宋景文公自名其书铁线。若东坡此帖,信可谓云尔已矣。”其实,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骨肉兼具。

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境界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从实而论,这也是苏轼书法的总体特征。他自己曾夫子自道:“余书如绵裹铁”,其《题自作字》还说:“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宋景文公自名其书铁线。若东坡此帖,信可谓云尔已矣。元符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游三州岩回,舟中书。”其《论书》又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概括起来说就是骨肉丰满,绵里藏针,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