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裴将军诗》,行书、草书和楷书混杂通篇,空前绝后的尝试

 

颜真卿是书法史中标杆式的人物,足以与王羲之雁行。其一生多见楷书和行草书两类作品,殊不知,尚有一件面目极为特殊的作品——《裴将军诗》。如果前两类作品可谓“常态”,《裴将军诗》则属于“变态”,堪称惊世骇俗,把楷书的庄重厚实、行书的流畅潇洒、草书的迅疾灵动,完全不加修饰地糅合到一起,完成空前绝后的尝试,奉献给世人一件不可多得的奇品。清何绍基曾感叹:“余觅之十数年无可得,今忽睹之,不禁拍案叫绝”!颜真卿在当时已功成名就,仍旧孜孜不倦地探索。

这件作品属“破体书”,将楷、行、草等三种书体成功糅合在一起,将快慢、轻重、长短、大小等多种对立,混杂通篇,然气韵连贯,节奏强烈,胆气无二,雷霆万钧,是大唐阳刚雄强生命力的展现。技法处理上,看似有意,实则无意,不管如何变化,结果竟如此协调,形成强烈对比,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感。比如第一行,“将军”二字,“将”字挤在中间,“军”字竖画长舒,犹觉痛快,“大君制六”四字很紧凑,四字不相连属,而后二列则连接拥挤,对比强烈,粗重的楷书较为方正,轻盈的草书多见圆转,形成多种对比,比如“合”字将“人”部撇捺画收缩,“口”部显得特别大,“猛”字右侧稳若泰山,反犬旁有意夸张突出,“将”字收缩,“清九垓战”四字又极为拥挤……

临摹此帖时,首先要多次通读全篇,将古诗内容熟记,而后针对每一行中每两三字的局部处理,进行揣摩。整体上存在“有机的序列”,但局部处跳跃性极大。这种安排属于有意和无意的结合,有意是因为着意求变,努力突破自己,无意是因为笔墨之事,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但大师的功夫毕竟有过人之处,所以创造出经典之作。

这种“破体”书风直接影响了后世书家,尤其是清代,在书体演化已然终止的情况下,必须走多体融合的路子。其中有做得好的,如何绍基、赵之谦和吴昌硕,也有成了“夹生饭”的,如郑板桥。郑的“六分半书”从根本上来说,直接的启发无疑来自于颜。

帖中所指“裴将军”即是善于舞剑的裴旻,人称“剑圣”。《新唐书·李白传》中说:“文宗时召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综合来看,《裴将军诗》的书写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如今,看起来都非常有新意,甚至非常前卫。从根本上来说,书法家写的不仅仅是字迹,而是思想。堪称大师者,思想必须走在他人前列,走在时代前列,才能超越自身所属的时代。(转自北京晚报 作者: 文质彬)

藏颜真卿《裴将军诗》墨迹临本(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