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郑板桥《行书扬州杂记卷》

 

郑燮《行书扬州杂记卷》,1747年,纸本,纵18.1厘米,横15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郑板桥中过“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过十余年县令,为民谋福。做官前后皆卖画扬州,以艺养身,诗、书、画、印熔铸成他千古的清名。

郑板桥于1693年“小雪”日,生于兴化县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起名源于“燮友生柔”(《尚书·洪范》)的古语,取其随和平顺之意,但长而受外家影响,性情执拗。其三岁丧母,八岁时,乳母也离他而去,后母对他相当疼爱,补其丧母之痛。但不幸的是他十四岁时,后母也去世了。青少年时期承受的这些痛苦,对他性格发展影响重大,造就板桥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良好品格。母爱的失而复得,几次三番,引导他关心他人,关心民生,诗作中对强势群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敌对。郑板桥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坎坷,接踵而至的重创,无羁旷达的性格大受其挫。“愈愤怒,愈迫窘,愈敛厉,愈微细”(郑板桥《书自叙赠刘柳村》),这些复杂情绪,决定了他的作品忽怒、忽怨、忽长啸、忽哀叹的情感表现。

郑板桥《行书扬州杂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