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梅花病中作诗》,用茅草笔一挥而就,无丝毫衰朽之气

 

陈献章《梅花病中作诗》,纸本行书,30.5×897.4cm,弘治辛亥腊月(1492),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梅花病中作诗》是他爱梅且用茅草笔书作。题曰“病中作”,诗中虽有“下堂儿女笑,老脚正蹒跚”,然数丈长卷,一挥而就,无丝毫衰朽之气。

陈献章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其束茅以代笔之创举分不开的。关于茅龙笔的发明,有些学者认为是因其家贫不能得笔所致。但作为翰林院检讨,又以学问闻名于天下,毛笔的来源应该不成任何问题。

据张翊《白沙先生行状》中记载:“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康斋之婿贫不能自扼,造白沙求书数十幅,归小陂,每幅易金数两。”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到,并非家贫买不起笔,倒不如说是“山居或不给”而致使有意识地就地取材,作茅龙笔,就其此举,也说明了其轻视成规,自我主张的主体意识,也正是其以本心为上宗法自然的思想观念的体现。

工具的创新是书法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上因工具的革新而取得成功的,例如清初的书画家高且园,“高且园从事毛笔画,曾临摹古名画数十年,不能独创一格,深为苦闷,虽朝夕思维,不能得,忽一日,在作画之余,倦入假寐,得梦中之触引,创指头作画之别诣,而风格成矣。高且园在欲变不能的情况下,突发灵感而创指头画,才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可见要创新非慧心别出,并且要具有扎实的传统基础与学识素,才能独树一帜,形成一代风气。

陈献章《梅花病中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