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最黑暗的岁月里,他写下了这样的书法

 

大明朝有个书法家,

作品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颜真卿

他善于把捏风格,融古合今,精于创作,

以他的水平,都能入中国书协百十次了。

但以他性格,估计对中国书协毫无兴趣。

我们接着欣赏:

他的书法,点画精妙,笔势俊逸,意境空远清逸,他自幼颖异,学苏轼、米芾,对苏、米墨迹,最为喜爱,虽残碑断简,也必搜采,手自摹刻,成《晚香堂帖》及《来仪堂帖》。名重当时。

明代很流行扇面,

我们看看他的扇面书法

他叫陈继儒(1558~1639),明代大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今上海人。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重视书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传世有《梅花册》《云山卷》等,著《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

可能有人认为和董其昌书风相像,其实相反,陈对董其昌的影响很大。

陈继儒的绘画水平要高于董其昌。这种水平的差异,可能源于人品与境界的差异。我们“插播”下他的国画扇面。

不懂国画的人,看着也很舒服。

刚才和思友们说到,以他的书法水平,可入中国书协百十次了;但是以他的性格,应该是没有兴趣的!我们说说他的性情。

陈继儒所处的嘉靖、万历年代是官僚集团之间斗争最为激烈,最为尖锐,最复杂的年代,陈继儒二十几岁时,朝廷上下各派官僚集团的政见不同,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即将发展到高峰,陈继儒为避免加入这种斗争,也许是害怕这种斗争,决定抛弃功名,终生隐居。他的思想和精神状同董其昌差不多,但董其昌却在陈继儒绝意仕途,下决心隐居的第二年参加乡试,第三年参加会试,考上了进士,同时做了朝官,而陈继儒始终不为名利所动,终生隐居。

父亡后,他移居东佘山,在山上筑“东佘山居”,有顽仙庐、来仪堂、晚香堂、一拂轩等。自此之后,他闭门读书,但仍与三吴名士来往。无锡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招他前去,辞谢勿往。黄道周给崇祯帝上疏曾提到:“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陈殁后,葬于东佘山。

难得雅士,谦慎隐让,世人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