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汉碑,邓石如、齐白石的“篆隶密码”

 

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部的元氏县,在战国时期为赵公子元的封邑,故名元氏。西汉至三国魏常山郡 (国) 皆治此。元氏县的仙翁寨山,古称三公山,因连绵三山,大小依次排开,故名。

三公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祈雨的重要场所。在封龙山上,有东汉时期的几通碑刻,最著名的有《封龙山颂碑》,刻立于东汉延熹七年(164);《祀三公山碑》,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白石神君碑》,刻立于东汉光和六年(183)。

《封龙山颂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三通碑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名碑目录,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以书法艺术价值而闻名,给后世研究篆书、篆刻的书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清代学者康有为称《祀三公山碑》为“瑰伟”之宝。自宋代欧阳修《集古录》以来, 历代金石学家对其多有著录, 历代书家也对其多为推崇。

《祀三公山碑》梁启超饮冰室旧藏本 梁启超跋文

01/

完白山人的隶意篆书

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尤善篆书, 时称其四体书法为清朝第一。邓石如初学秦汉石刻碑额的篆法,对两汉时期的碑额研究颇深。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时期遗存下来的大量碑版,给后世尤其是清代的书法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并大大地拓宽了书法的发展空间,也给了邓石如对篆书改革以启示。

这些汉碑篆额,古拙端庄,方正且婉通,为登入“二李”法堂大门的邓石如篆书又注入了非常关键的元素。他曾自云:“余初以少温为归,久尔审其利病。于是以泰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 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假辄求规之所以为原与方之所以为矩者以摹之。”

其中提到的“三公山碑”,即《祀三公山碑》,又名《常山相冯巡祀三公山碑》、《大三公山碑》,原立于河北省元氏县境内三公山上,是常山相冯巡为祭祀三公山神而立。汉碑古朴遒劲,灵活变化、篆隶相兼。邓石如正是继承了《祀三公山碑》的这一书体特点,并将其丰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邓派书法”。

《清史稿·邓石如传》记载邓石如的学书历程:“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大飨诸碑,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白石神君碑》是我国现存的汉代名碑之一。自宋代欧阳修就误记该碑在无极县,殊不知元氏县原境内有六座名山,无极山是其中之一。

而无极县原称毋极,唐万岁通天二年改称无极县,属定州辖,元氏县属真定府, 两县相距170余里,且无极县境内并无山。自欧阳氏之后,以讹传讹,直到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深泽县知县在元氏县才访得此碑,遂在他著的《金石遗文录》中纠正其误,之后,正定府知府沉涛所著的《常山贞石志》再次纠其谬误。

邓石如客居梅家八年,无论篆隶,可谓临遍汉碑百家,达到篆隶皆通的境界。他在篆书上开始以隶书笔法写篆书,比前人有更开阔的眼界,他的书法风格看上去高古方整、气势恢宏却不失圆转温润的含蓄端庄之感,故有“清朝篆书第一”的美誉。

02/

白石老人的书法篆刻艺术

近代书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是一位木匠出身,但诗、书、画、印无不卓越的大艺术家。老人学书广泛,不拘成法,勇于创新,最终开创“齐派”篆刻,成为一代宗师。

评价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时,不少人认为齐白石的篆刻成就在书法之上,其实这是一个不公正的评价。篆刻的好坏优劣,关键是篆。齐白石自己曾说:“篆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精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是算不得高的。”

齐白石43岁至55岁期间开始学习《祀山公山碑》拓本,他精心临写,细致研究,追求其神韵,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灵感,逐渐形成自己奇、古、劲健、气势盈满的篆书风格。自此以后,齐白石先生无论是书法、画款,还是制印,都大量吸收了《祀三公山碑》的风韵,达到了“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天趣胜人”的艺术境界。这也成为人们鉴定齐白石先生作品创作时间、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祀三公山碑》奇古多变,带有篆籀遗味,到《白石神君碑》的方笔为主,波尾明显,结体严紧方正,风格淳厚朴实,这些都被邓石如、齐白石两位书法大家“法为我用,融会贯通”,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家图书馆藏整拓本《祀三公山碑》

清 黄易摹《祀三公山碑》,载《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赵之谦 临《祀三公山碑》

结语

汉碑中的精工、典雅、遒丽和雄浑朴拙之美,都被邓石如和齐白石在各自的书法中继承和创新。邓石如继承了《祀三公山碑》古朴遒劲、灵活变化、篆隶相兼的特有风格,形成了自己的“邓派书法”;齐白石的书法大量吸收了《祀三公山碑》的风韵,形成了篆隶相兼、纵横雄健、方正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