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书法赏析,康有为评:雄强无敌!

 

安徽凤阳农民、失业青年朱重八,幼家贫,入寺为僧,参加红巾军改名为元璋,1368年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王朝。

因为朱元璋的赤贫出身和戎马天下,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就现有资料看,朱元璋还是有过较长时间的受教育过程的,只是时间上不连贯。

一是小时候经常到皇觉寺玩耍,寺内长老喜爱他聪明伶俐,曾经教过他识文断字。朱元璋聪明过人,过目不忘。经过几年的学习,也粗晓些文字。第二段时间是在他被迫出寺化缘为生几年后,又回到了皇觉寺,昔日的师傅、师兄弟都不知所终。于是在众乡亲的挽留下,他在皇觉寺做了住持。

在那里,他大约从二十岁呆到二十四岁。这时他试着研习简单的佛教经文,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因此,朱元璋的墨迹水平还是很高的,只是草莽出身,所写多是针对下级将领的军令,所以内容比较浅显。

朱元璋尤以行体、草书见长,还能榜书。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评价:“(明)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

朱元璋手法手迹:朱元璋亲笔令

朱元璋手法手迹:第一世家

朱元璋手法手迹:“永掌天下道教事”

朱元璋手法手迹:行书大军帖

朱元璋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夺取政权时写给部将的一封信《大军帖》。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频仍。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

幅末有“朱”字花押。这是写给部下的信笺,因此写得比较随意、自然,章法上没有刻意布局,却收放自如,气势生动,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是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之一。

释文:“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己。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

此帖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书风健拔瘦劲,点画稚拙流畅,力道似有千钧,方折有致,得自然生动之趣。结体大多呈长形,信手拈来,很见童趣。用笔多取侧势,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方笔切入,如长枪大戟,如入敌军,进人无人之境,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逸趣盎然。一、二行很有楷意,后半部分行笔明显加快,书写更加放松自然,舒展自如,牵丝连带增多。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因为是行军打仗,朱元璋写信不太讲究,不事雕琢,率真自如,速速完成即好,如第七行旁还加了一个字,第十行两个“章”、第十一行两个“家小”写法如出一辙。

在元末乱世,一个放过牛,当过和尚,没读过几天私塾的人,能写到这种程度,是不是该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