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故宫博物院题名,被误认为是颜真卿集字

 

李煜瀛题“故宫博物院”匾额

进入民国,北京的机关单位一定要悬匾额于门口,以示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亦需重新书写匾额昭示国人,故将清室的旧门(神武门)改为故宫博物院的大门。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当日,神武门外搭起了花牌楼,门洞上镶嵌“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此匾额出自李煜瀛之手。

李煜瀛像

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晚号扩武。河北高阳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为清末名臣李鸿藻,自幼熟读经史,光绪二十八年(1902)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1911年归国,1917年任北京大学生物学及社会学教授。1920创办中法大学,任董事长。后历任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政治委员、北平临时政治分会主席,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师范大学校长、大学委员会委员、国立北平研究院院长等。抗战胜利后,主持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大会并督导复原。后聘为总统府资政。1949年赴瑞士。1952年中国国民党在台北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评议委员。后来往海内外从事文化活动,1956年返台定居。1973年病卒于台北。

据单士元先生回忆,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几日,李煜瀛在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半跪以大抓笔所书,字体为颜体,气势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圆桌大小。“故宫博物院”匾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于书体过于雄浑博大,故坊间一些人误以为此匾集颜真卿《颜家庙碑》而成。

事后李煜瀛曾回忆起“吾邑王氏父子,晓云、弼臣两先生,收藏颜字帖,既富且精,此册为冠。吾从弼臣先生学书,稍具外表,学力不能及其什百,虽然弼臣书三殿门匾额,若干年后,吾为颜体楷书故宫博物院匾额,先后相提并论。当时社会日报且误认吾字为勾自颜家庙碑,益增吾愧,亦见后人于书法,较前人忽略多多矣。”可见,故宫三殿门额为王法良先生所书(王法良,字弼臣,河北高阳人,晚清著名书法家。曾书清宫太和、昭德、贞度三门匾额),而李煜瀛也算王先生的弟子,故其书“故宫博物院”匾额堪称得前辈题匾名家真传。虽然李煜瀛后来并不以书法名世,但他所书“故宫博物院”匾额至今仍被见证者追忆和赞誉。

李煜瀛书法作品

1949年后,此匾为郭沫若所题者替代,李煜瀛书匾额的面貌只能留存在历史的图像中。

郭沫若所书“故宫博物院”

1971年6月27日,在周总理的批示下,准备重新开放故宫,郭沫若和王冶秋主持开会……当时文化界总共有十几人参与会议,只是为编写《故宫简介》而努力,此时还没人提写牌匾的事儿。

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外墙上,牌匾的位置还被纸包着,上有热血民众写的“血泪宫”几个字。

所有的筹备准备好之后,1971年7月5日,故宫博物院正式重新开放。

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徐启宪说:相关负责人一致要求郭老题匾,他也不推辞,直接拿起笔,饱蘸浓墨,在打印过材料的纸张背面信手游书,几分钟就写好了!那几个小字经过技术方大,再由相关工作人员安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