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电:馆阁体为什么不能学?

 

奴性的政治导向

清统治者对馆阁体书法的大力提倡与大规模推广,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图和丰富的政治内涵,政治性是馆阁体的独特属性,其书写的艺术特征本身即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

一、崇尚“中和”的书艺基调契合朝廷正统思想。

馆阁体书法在程式化之前,书艺基调 “以中和为美”,追求平稳和润、不疾不厉、温和静 穆、平淡简静的书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卷上,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逐渐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以中庸之道为思想精粹,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正统书风以中庸哲学为思想根基,强调 “中正平和”、“克己复礼”,要求以礼制规范约束行为,具有强烈的功利化和政治化倾向,这正契合了清统治阶层 加强思想控制、稳定政治统治的迫切需要,与文化思想上维护伦理纲常、推崇程朱理学相呼应。逐渐程式化之后,更是要求书写工整匀齐、千人一面、摒弃一切个性,体现着封建皇权意志对士人行为与思想的压制束缚。正如徐仪明等所论: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科学和技术具有明显的政 治化、伦理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正是出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实际需要。”

图/馆阁体高度接近印刷体

二、“字画端楷”的笔法要求体现皇权威严。

与 “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相对应,馆阁体书风最显著的特点即是 “字画端楷”,是衡量馆 阁体书写是否为佳作的首要标准。字为心驭,要想书写 “字画端楷”,则落笔需持恭谨之心,怀有敬惮之意,方可字字清晰端庄雅正,“作字端楷,亦主敬之一事”,如果随性而作,笔势灵动, 则难免字画潦草,会被认为是对帝王的怠慢、不敬、敷衍,将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历代帝王均对 “端楷”有异乎寻常的重视,常常要求臣下作书时要 “字画端楷”、 “匀净”,这样才能 “昭敬谨之意”,且不可有点画失误。“端楷”之要求,不仅以之衡量大臣们的书法水平,实际含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雍正元年,在对翰林官进行分流时,谕旨明确:“着内阁翰院掌院教习,秉公别择,其学问优长,字画端楷或精于翻译国书者,留本衙门办事及分各馆篡修”。

这种泯灭个性、恭谨庄重的端楷,将对皇权的 “正”与 “敬”、“畏”之心理灌输于书者的思想 深处,有利于统治阶级统一思想,凝聚民心,维护皇权威严。

三、“雍容厚重”彰显盛世气象。

馆阁体作为一种书体,雍容端庄、圆满丰润是其本色。汪由敦对这种官方书体特征认识颇深,其《跋手临沈学士书圣主得贤臣颂》曾言: “大抵庙堂之体,以庄雅为尚,不端重则佻脱而近于肆,无风神则拘窘而入于俗,冠冕佩玉以为容,俯仰揖让以为态,妍婉而不失之媚,流利而 不失之轻,劲健而不露筋骨,天然有富贵风韵者,上也”。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爱彰显承平盛世气象,推崇字样圆满、雄浑大气具有富贵气象的楷书风格。时书法大家张照,即以 “强笔”、 “魄力雄”、 “笔力沉鸷”的厚重书风获得帝王喜爱。在赐书题匾、御制书籍等方面,乾隆皇帝更是对这种雍容庄重的官楷风格偏爱有加。“馆阁气象”即是 “盛世之音”,这种雍容厚重、富丽端庄、中正堂皇的书写风格昭示着大清统治的繁荣承平。

四、呆板、机械的书写要求体现政治干预。

清政府对书法设立统一规范和标准有深刻的政治导向性。馆阁体机械地讲究乌黑、方正、光洁,强调共性,大小平齐,呆板拘谨,缺乏生气与灵动,它的产生完全是政治干预的结果,馆阁体从诞生起就有明显的政治实用性特征,决定了其由始至终都挣脱不了政治伦理的枷锁。

清统治者在书坛领域采用多种政治强权手段贯彻帝王的书法选择,广大文人士子为应对科考,安身立命,不得不迎合统治阶级的要求,收敛个性与个人喜好,以研习赵董书法为至上追求,僵硬、刻板、机械、流于众俗,“千手雷同”。同时,空前绝后的文字狱几乎贯穿整个清代,也使得士人 更加谨小慎微,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有一点一画之误。

千人一面的书艺弊端

清代馆阁体作为官方通用的政治性书体,强调齐整、规范、共性,千人一面,书风迎合政治,其产生与盛行形成的政治弊端亦显而易见,主要有3个方面:

一、奴化士人思想,束缚知识分子思想自由。

朝廷对楷法的偏重,使得广大文人士子自启蒙 始就要苦练馆阁体,书法甚至超越了文化知识的传承,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迎合政治而走向异化,沦为皇权意志的人格教育。

作为社会上群体素质较高的阶层,广大知识分子放弃了人格、思想的独立与自由,顺从苟且、迎合政治,不关心社会,从自我完善的求知者、对时事指陈利弊的思想者变为科举考试的奴仆,即使官居高位,亦失去了 “士志于道” “兼济天下”的胸怀,失去了维护社会公正的职能作用与责任感,沦为统治阶级的附庸,成为维护封建官僚机构正 常运转的零件。

二、阻碍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士子脱颖而出。

简单地通过楷法来评判人才优劣,一些真正有才学有能力的文人士子无法入选翰林,不利于对优秀人才客观、合理、公正的选拔。自幼便才华过人的龚自珍,只因 “书学六朝,不知馆阁体为何物” ,屡次落第,直到道光九年 ( 1829) 第六次会试时才终于考中进士。殿试时 “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但 “卒 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只列入三甲第十九名,只因不工楷法,便不能入翰林,深感压抑悲愤的龚自珍,大声呐喊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著名诗句。

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亦因不善楷法,于54 岁方才考中进士,却又因书法不合 “馆阁体”的要求而未点翰林。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盖有清三百年,名士以不能作楷书湮没终身者,不可胜道也”。

三、一些专攻楷法却不具真才实学的士子窃居高位,败坏官场风气。

馆阁体的盛行,尤其 清代中晚期的 “轻文重字”、“以书取仕”已成为一种政治流弊。有些士子不学无术,思想空空,却专擅馆阁书体,把 “楷法遒美”当做钦点翰林、谋取高官厚禄的晋升捷径。

康有为曾对此现象大发感慨: “马医之子,苟能工书,虽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积资取尚、侍,耆老可大学士, 昔之以书取司空公,而诧为异闻者,今皆是也。苟不工书,虽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阶清显,况敢问卿相! 是故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坠地,失坠之由,皆于楷法荣辱之所关,岂不重 哉! ”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只因不善楷法被摒弃于官场之外,而只善书法却无真实才能之人 却轻易游刃官场,甚至窃居高位,严重败坏了官场风气,加深了清王朝的政治、社会矛盾。

有清一代,以强烈的皇权意志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封建官僚政治体制严密而完善,作为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亦渗透着浓厚的政治色彩。馆阁体书法 之盛行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寓意,是清统治者高度政治化的选择,其对清代政治制度的渗透性广泛而深远,远超其他王朝。

作为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代帝王深知文字 “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教化功能,将程朱理学、馆阁书法与官僚政治、皇权统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馆阁体书法的政治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贯彻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权威,对其治下的多民族实施了有效的政治教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但统治者唯馆阁体独尊的强力政治干预,亦对清代政治生活及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本文摘自论文《清代馆阁体政治功能的再思考》

作者:贺电,吉林警察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清代书法与政治》《清代馆阁体政治功能的再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