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又穷又轴的小子大骂“书协主席”,后来却成为一代书画印大师!

 

有个有点小气有点轴的老头, 内心狂傲到没朋友,恨古人不见他,说学他者生似他者死,放今天粉丝分分钟过亿的大网红——白石老人,在给学生周铁衡所作《半聋楼印草》的扉页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刻印者,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唯有赵㧑叔一人。予年已至四十五时,尚师《二金蝶堂印谱》……

齐白石 《半聋楼印草序》

狂傲如白石老人,也忍不住给赵之谦手动点个赞,其他各路英豪的点赞更毋庸赘述。甚至都有国际铁粉,西川宁《书法变相》载:

(河井荃庐先生)先生对印学研究颇深,廿岁之际即向桑名铁城氏借得赵之谦《二金蝶堂印稿》四本,细心摹写,不差毫法。晚年先生亦以此自得。

据说,在西泠印社成立前的赵之谦印谱,皆为手拓,部数极少。外国人不入华而要入手几乎不可能。想想外国友人以模仿像赵之谦而自得,印谱代购都代购不着,再想想今天我们去抢人家的马桶盖挤得头破血流,心塞得不想说话……

赵之谦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赵之谦固然是一流才子,一流的艺术天才,但在当时,他是否因他的才华荣耀一时,舒坦地过着大艺术家的生活呢?

答案是:NO!

从富五代到"点子赵"

赵之谦是典型的“富”五代,至于为什么叫他富五代又给他的富加引号,因为我们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咒语:富不过三代。

赵之谦道光九年(1829)年于绍兴,据赵氏《家乘》记载:

赵氏本居浙江嵊县,自明代弘治中迁来绍兴,分住城内大坊口、观音桥、广宁桥三处,其中观音桥赵氏最富......人称赵园,后经大火,财产付之一炬。而大坊口赵氏,世代业贾......自㧑叔起始得为儒。

其家原本薄有田产,勉强维持生计,当㧑叔十五岁时,为仇家所诬,一场官司竞使其卖田鬻产,从此家道中落。二十四岁时,父亲去世,㧑叔唯有终岁奔走,卖衣续食而已。

等一下,这感觉突然好熟悉,像一部电影同时在放映——

《武状元苏乞儿》剧照

基本剧情是这样的,到了赵之谦这代,不会做生意了。家里有点薄田好歹能吃上饭,又被坏人抢走了,老爸又去世了,实在没办法只能卖衣当物勉强活着。衣服总有卖完的那一天,为了不饿肚子,干过“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开班授徒先生,期间借钱参加乡试,想考个高中读读又没考上,生活陷入绝境。

幸好这时他有个老乡在杭州做了个市长,被聘入幕中当了个打字员,生活才稍有着落。历史应该感谢他的老乡,如果他没聘赵之谦当打字员,或许富五代就成了街上的饿殍。

赵之谦作品

赵之谦二十九岁时,辞了打字员的工作,参加了当时著名的政府军——淮军,并在军中认识了皖派印人胡澍,于是力学邓石如的书法和印艺,技艺大进。旋而退伍,重归幕府,先后客常山署和江山署,成了职业的“点子赵”。

当然作为读书人的赵之谦,是不会放弃上大学,考研究生,然后当CEO走上人生巅峰的想法的。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去参加乡试,都没考上。一直到他三十一岁时,终于胜利中了个举人。否极泰来,好事。

赵之谦作品

他红光满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在官场大有作为,结果没用一年就悲催了。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杭州,他的市长老乡被弄死,他也避乱逃离杭州。刚刚到手的铁饭碗就被太平军给摔个稀碎,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崩溃的……

身世浮沉雨打萍

又一次跌落谷底。仕途不如人意,但是,生活还得继续。赵之谦应朋友邀请,前往温州、瑞安、福州等地,俗称走穴。每当日子还过得去的时候,上天总得折腾折腾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好像要看看他到底能承受多大的打击。

赵之谦客闽中时,年仅一岁的女儿惠榛夭折。更不幸的是,爱妻范敬玉受不了打击,也于当年病死于绍兴。噩耗传来,这个年轻的游子悲痛欲绝,作印《悲庵》,款云“三十岁家破人亡,乃号悲庵”。

四年后,作印《餐经养年》,款云“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又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及忘女惠榛造像一区。愿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

赵之谦篆刻《餐经养年》

四年后的上元节,赵之谦孤身漂泊,看家家团聚,个中心酸可想而知。我相信他不止一夜在心中默诵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三十四岁,赵之谦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由温州至京师,当上了京漂。京城米贵,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权以卖字刻印为生计,混得并不好。在京城,他遇到了当时书坛的boss,何绍基。至于他为什么混得不好,他和何绍基之间的故事,下面会单独讲起。

赵之谦作品

十年间赵之谦往来于绍兴、杭州、北京之间,参加了好几次高考,每每落榜。终于在四十四岁时得到一个前往江西编纂《江西通志》的公职。机会来之不易,他伏案六年,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工作,当地的官员很感动,然后打了他的小报告,最终被主持者遣退。

1884年,人生轨迹犹如心电图般的赵之谦,终于无法再拼搏下去。是年,其继妻陈氏去世,年仅三十岁。赵之谦万念俱灰,不久便溘然长逝。死后连棺材板都买不起,由老乡凑钱,葬于杭州。

一个大写的耿直BOY

赵之谦的才华,当然毋庸置疑。他的才华,不仅后来的吴昌硕、黄穆甫、齐白石极为崇拜,甚至于国际友人都是他的粉丝,我不相信当时饱读诗书的翰墨大儒们——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翁同龢、杨守敬……却看不到。

赵之谦作品

其实他的书法绘画篆刻是众所周知的杰出,但要得到艺林同辈的认可,就不单单需要杰出这一点了。他被排出圈子的最大原因也许就是,他的耿直与孤傲。得出这个观点的原因不用多言,仅仅看他与何绍基的交往关系就可以看得出来。

何赵二人相差三十岁余,赵之谦青年时期,何绍基已经是当时书坛的超级大V,门生遍天下,执书坛之牛耳。在见面之前,赵之谦其实是何绍基的粉丝,并偷偷学何绍基。

赵之谦 《朗姿远叶联》

上面赵之谦作品款云,“何道州(何绍基)书有天仙化人之妙”。

从赵之谦早期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何绍基的影子。等赵之谦三十五岁时,已经有要摆脱何氏面目的意思。到三十六七岁时,完全自成面目。至于他为什么忽然摆脱何绍基,理由很简单,何绍基侮辱了他。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文艺青年。

赵之谦给何绍基的学生梦惺所写的《致梦惺函》中明确写到何绍基是如何侮辱自己的:

同而异,于何、许,则风牛马不相及矣。太史之视弟如仇,前在杭州,同宴会者数次,太史逼弟论书。意在挑战,以行其詈……然犹向其乡人大肆诟厉,类村夫俗子行径,殊可笑也。……弟于书,视让老则同而异,于何、许,则风牛马不相及矣。

赵之谦作品

在酒桌上,何绍基仗着自己年长名高,先让赵之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一顿臭骂,还和自己的老乡一起哈哈哈。赵之谦拿自己的作品给吴让之看,吴让之表示赞同,拿给何绍基看,又是一顿臭骂。受到这样的侮辱,赵之谦做不到忍气吞声,然后拍拍何绍基的马屁。而是直接骂回去,骂得还挺难听,他骂何绍基老不正经。赵之谦给其朋友魏锡曾的信中写到:

何子贞先生来杭州,见过数次,老辈风流,事事皆地道,真不可及……

他当时这样骂何绍基就相当于现在的还没入中国书协的毛头小子骂书协主席,能让你小子过得舒坦才怪。

赵之谦作品

这样的自负与刚直,使他自外与艺林。负绝世天才却不被人认可,使他更愤世嫉俗,越愤世嫉俗越性格古怪,让他陷入一个恶性怪圈。叶品三《二金蝶堂印谱·序》有云:

晚年孤愤,好嬉笑怒骂,诗文皆务为新奇,当代作者亦皆訾议,是以坐不谐于世。

赵之谦篆刻《汉后隋前有此人》

赵之谦生前潦倒落寞,死后却极尽辉煌。我们不知道是应该为他悲哀还是为他庆幸。如果他是一个精于世故的人,好好学习何绍基,拍拍何绍基的马屁,以他的才华,他当上个当时的书协理事毋庸置疑。

但是果真如此,我们是否还能记住那位“汉后隋前有此人”,就不可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