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平安帖

 王羲之

草书《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为绢本,24.5×13.8cm厘米,共4行,41个字。《平安帖》上并没有作者的名款,但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王羲之所书。延展开这幅草书帖,41个字的周围盖满了几十方收藏鉴赏印章,可见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屡次易主。乾隆帝盛誉该帖“可亚时晴”,媲美“三希堂”瑰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民间流传王羲之高古摹本无出其右。

在中国书画界就有“无王论”的说法。但在专家看来,王羲之摹本也属于大国宝级文物,且唐代精摹本历来被当作真迹看待。

该帖经乾隆二次题识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且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经考证,它在元代被鉴定大家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

此后这件作品入明初收藏家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认定为唐人所摹,后此帖归其长子文彭所有。万历年间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孙鑛等发现。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家凤处。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之后被收入内府……

北宋时期记载内府所藏名家法帖的《宣和书谱》中,共记载了243件王羲之法书,其中就有草书《平安帖》。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表示,北宋潘师旦刻《绛帖》也收入了王羲之的《告姜道帖》。此外,该帖还见刻于南宋《澄清堂帖》。以上三种重要著录,表明早在宋代,《平安帖》就已经在公、私鉴藏家心中具有显赫的地位。 《宣和书谱》,其中对于《平安帖》的记载比较简单,只有目录。他说,《宣和书谱》中记录的王羲之帖被分为行书和草书两类。两类中都有叫《平安帖》的,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平安帖》为纸本行书,与此次拍卖的绢本草书《平安帖》内容完全不同,只不过“同名同姓”而已。

而在《绛帖》中,《告姜道帖》是9行,74字;此次现身的绢本草书《平安帖》保存了它的前4行计41个字,绢地极古,墨色浓黑。与《绛帖》所载比照,不论从行气、结体及用笔上看,都十分相似。

进入元代之后,王羲之草书《平安帖》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伯乐”——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奎章阁鉴藏书博士柯九思。他专门负责宫廷所藏金石书画的鉴定。皇帝对于柯九思非常信任,为了让他自由出入宫廷,专门赐给通行证。他的收藏以书画为重,30岁时的收藏规模就能够与米芾叫板。他精于名画鉴赏,宋代《溪山行旅图》等中国书画史上的名作均为其收藏。

草书《平安帖》上有柯九思钤盖的印章共有四印六次,钤盖的位置也极为用心,可见他对这一古帖的钟爱。“柯九思是极有眼力、见多识广的大鉴定家,不可能对一件离他所处年代很近的勾摹本如此感兴趣。”第一行右侧曾经补过一条绢,柯九思以“书画印”上下左右钳记于本幅与宋代花绫隔水(指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的骑缝上。而左下钤盖的墨印与“柯九思敬仲印”,都失去其左半,可见另一半必是钤于后隔水之上,随着原隔水的失去,另外两个半印就看不到了。这样的钤记方式,可以证明原本9行74字的《平安帖》至少在柯九思及柯九思之前便已经被割裂了。

而在金运昌看来,明代文征明的收藏、题跋与刻帖是草书《平安帖》最辉煌的际遇之一。的确,文征明负责所刻的《停云馆法帖》中,草书《平安帖》刻于第四卷,前刻隶书标题“唐人真迹卷第四”。文征明父子都是摹帖的专家,从墨本到入石,《停云馆法帖》中的草书《平安帖》与现今我们见到的墨本原件相对照,几乎没有走样。

“停云馆”摹刻此帖12年后,84岁的文征明在本帖之后用隶书书写了长跋,对于这件当年被他归为“唐人真迹”的草书帖,有了新的看法,升格认定其为“真迹”。尽管他的儿子文嘉曾间接否定了父亲的意见,但文征明至死都没改变自己的看法。当然,可能因为此时草书《平安帖》已是文征明自己的收藏,他有意抬高其价值,但至少可以说明文征明真的十分喜爱它。

到了清朝,该帖又为大鉴藏家梁清标收得,梁氏的鉴赏眼力及收藏之富甲于天下,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乃至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他箧中之物,他在草书《平安帖》拖尾钤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棠邨审定”两方藏印。梁清标死后,草书《平安帖》与他的绝大多数藏品一起成了皇家藏品。乾隆五十五年四月,乾隆在黄绢后隔水上为此帖做了释文,又在后面书写了“可亚时晴帖”五字,将草书《平安帖》与自己最喜欢的《快雪时晴帖》相提并论。随后,该帖被编入《石渠宝笈·续编》。

对于草书《平安帖》何时从清朝宫廷流出,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其钤玺印来看,应是嘉庆以后。清朝宫廷藏书画的一部分曾被宣统携带出宫,但尹光华认为,草书《平安帖》应该是在嘉庆之后、宣统之前就已经出宫了。“宣统携带出宫的藏品上,一般都有他的印鉴,而草书《平安帖》上却没有,”尹光华说,“有可能是在宣统之前就已经因为赏赐或偷窃等原因,流出宫廷了。”

“文革”后期,当代鉴定大家徐邦达曾见到并考证过此帖,他撰文指出:“本帖上古印——‘书画印'、柯九思印均古,应非伪物……其文征明、王谷祥、彭年、胡汝嘉诸跋和文氏以来诸家鉴藏印记则都真。”

对于提供这件草书《平安帖》的藏家,中国嘉德三缄其口;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草书《平安帖》原为北京一位知名藏家的爱物,“文革”期间曾被查抄,“文革”之后又发还。徐邦达很可能就是在发还之前见到《平安帖》的。而此次拍卖,嘉德是从海外征集到这件拍品。

2010年11月20日20时57分,王羲之高古摹本《草书平安帖》在北京嘉德秋拍夜场以2.75亿元为3391号买家竞得,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3.08亿元。这件拍品是今年嘉德秋拍最为重要的一件拍品。

《草书平安帖》以5500万的起拍价开始,在几轮叫价之后,竞价在数十秒之内从6000万飙升至1亿。之后几位藏家竞相出价,20点49分已经超过2.5亿,场内出现掌声三次。

竞价在2.7亿稍作停留,电话委托席又有新的买家加入,报价2.75亿,并且以这个报价击败所有竞争对手,把这件作品收入囊中,作品的拍卖时间持续了8分钟。加上佣金,这件作品的最终成交价为3.08亿。

鉴藏者简介:

1.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 工诗文、诗翰、金石之学,最擅书、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书法长于行楷。绘画成就最高,影响极大。所画山水,苍秀浑厚;花鸟石草,饶有奇趣。尤善画墨竹,发展了文同的画法,别开生面,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融于画法之中。 柯九思是元代最负盛名的鉴藏家。“多蓄魏晋法书,至宋人书,殆百十函”,书法史的名帖,如《曹娥碑》、《定武兰亭五字损本》、晋人《黄庭内景经》、王献之《鸭头丸帖》、林藻《深慰帖》、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荆州帖》、米芾《拜中岳命诗卷》都曾为其收藏。 所收名画也甚为可观,而且大都为精品,如唐张萱《明皇出骑图》、韦偃《双骑图》、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米芾《春山瑞松图》、扬无咎《四梅图》、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同代赵子昂《秀石疏林图》、《秋郊饮马图》、任仁发《二马图》、何澄《归庄图》、方从义《惠方舟行图》、曹知白《远山疏林图》都为其收藏,这些作品都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迹。纵观传世名迹,凡钤有柯氏真印的书画作品,一般多为真迹,且相当一部分为精品。

2.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官翰林待诏。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具晋唐书法的风致。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3. 王榖祥 (1501—1568),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善写生,渲染有法度,意致独到,为士林所重。书仿晋人,不坠羲之、献之之风,篆籀八体及摹印,并臻妙品。

4. 彭年(1505—1566),字子素、孔嘉,号隆池山樵,长洲人。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与文氏子弟及弟子辈交谊深厚。性颖异,嗜读书。诗宗盛唐,旁及香山、郢州。王世贞《序》称,征明诗以韵胜,而年诗以边幅胜;其词亦颇有抑扬矣。精法书,宗颜、欧。所著《隆池山樵集》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5. 袁尊尼(1523—1574),字鲁望,袁袠子。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副使。书在能品。文徵明引为忘年交。

6. 项笃寿 (1521—1586),字子长,嘉兴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主事,改任南京考功郎中。筑有万卷楼,收藏和刊刻图书。收藏大家项元汴(1525—1590)兄。

7.胡汝嘉:字懋礼,号秋宇,江宁(今南京)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编修。隶书师锺繇,草书师张芝、崔瑗,尝取三人书之在阁帖者手摹刻之。又师王献之,古雅中天趣溢发。其得意之笔,酷似祝允明。善画山水,脱去尘俗。

8.李宗孔(1620—1689),字书云,号秘园。南直隶江都(今扬州)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给事中。清代初年的收藏家,富藏书画。常见用印“李宗孔”、“秘园”、“广陵李书楼珍赏图书”。

9.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洁躬,亦作鉴躬,号倦圃、鉏菜翁,秀水(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清顺治元年(1644)任河南道御史、顺天学政督学顺天。疏陈定官制、定屯田、盐法、钱法规制,平粜以裕仓储,设兵循徼等事。其疏陈皆被采纳实施。又就有关科举、荐举隐逸、访旌殉节者等问题向朝廷献策。曹溶长于经济,并肆力于文章。家富藏书,工诗、词,与合肥龚鼎鼒齐名,世称“龚曹”。填词规摹两宋,令浙西词风为之一变。精鉴别,富书画收藏,清代书画鉴藏大家。亦能书。著有《静惕堂诗词集》、《崇祯五十宰相传》、《古林金石表》、《明人小传》、《粤游草》、《续献征录》等书。精于小简,有《静惕堂尺牍》,时称江东独步。其中《明人小传》是自明洪武(1368)至崇祯(1644)年间三千余人的汇传集,收录人物众多,包含了帝王、忠臣、名士等各阶层人物小传,是学者专家了解明代人物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10.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在正定城内筑有“蕉林书屋”,藏储典籍字画。蕉林书屋为当时文人雅士聚集之所。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周昉《簪花仕女图》、孙位《七贤图》、佚名《仿顾恺之洛神图》,五代荆浩《匡庐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佚名《闸口盘车图》,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郭熙《窠石平远图》轴、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江参《千里江山图》等,均曾为其藏品。

收录《平安帖》的宋明两代刻帖概况:
1. 宋代《绛帖》
绛帖是与《淳化阁帖》齐名的三大名帖之一,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为北宋皇佑、嘉佑年间(1049—1063)尚书郎潘师旦在绛州摹刻勒石而成,集宋以前书法名家之大全,具有很高的书艺价值。
2. 宋代《澄清堂帖》
南宋刻。清道光二十六年耆英翻刻。皆王羲之书。其间内容多见于《淳化阁帖》,也有阁帖所无者,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3. 明代《停云馆帖》
汇刻丛帖。明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九年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摹勒,温恕、章藻刻。所载晋、唐小楷及宋、元以来名笔,真 、行、 草、 章悉备, 为明代著名法帖之一。
4. 明代《戏鸿堂法书》
又名《戏鸿堂帖》,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万历三十一年(1603)勒成。“初时纸墨拓工各极其妙,四方争赏,以高价购之而不易得。”
5. 明代《玉烟堂帖》
万暦四十年(1612)海宁陈瓛撰集。上海吴之骥刻。上至汉魏,下迄宋元,将历代书法名迹汇萃一编,模勒精善,为明代著名刻贴。
6. 明代《泼墨斋帖》
明代金坛王秉錞选辑编次,长洲章德懋镌刻。
竞投本件拍品,需办理特别竞买号牌。

估价请向本公司垂询

根据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对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秋季拍卖会文物拍品审鉴的批复》(京文物[2010]1279号)的要求,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中第2109号拍品(王羲之 草书《平安帖》)为一级文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对上述拍品具有优先购买权。
本公司于该件拍品拍卖结束后七日内,将政府有关部门是否优先购买的决定通知相关拍品的买受人。

根据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对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秋季拍卖会文物拍品审鉴的批复》(京文物[2010]1279号)的要求,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中第2109号拍品(王羲之 草书《平安帖》)为一级文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对上述拍品具有优先购买权。
本公司于该件拍品拍卖结束后七日内,将政府有关部门是否优先购买的决定通知相关拍品的买受人。

著录:
1. 宋《宣和书谱》卷十五。
2. 宋·潘师旦《绛帖·法帖第六》。
3. 宋《澄清堂帖·王右军帖卷四·丁一》。
4. 明·文徵明《停云馆帖·唐人真迹卷第四》。
5. 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
6. 明·孙矿《书画跋跋》。
7. 明·董其昌《戏鸿堂法书》卷十六。
8.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9. 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一。
10. 明·陈瓛《玉烟堂帖》卷九《六朝法书》。
11. 明·王秉錞《泼墨斋法书》第四。
12. 明·吴其贞《书画记》。
13. 清·安岐《墨缘汇观》。
14. 清·顾复《平生壮观》。
15. 清《石渠宝笈续编》(卷二),《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4册911页,上海书店1988年出版。
16.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辩》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作品原文: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徃。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眷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