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吐谷浑墓志》,字口清晰,逸趣横生

 

《吐谷浑墓志》原名《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浑氏墓志铭》,北魏建义元年( 公元528年) 八月十一日刻。1921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前海资村出土。现藏陕西西安碑林。志高49厘米,广47.7厘米,正书,17行,行17字至22字不等,计280字。墓志因出土较晚,所以保存完好,字口清晰,风格多样,逸趣横生,得到了很多学者和专家的重视。


吐谷浑墓志

释文: 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浑氏墓志铭」妃吐谷浑国主冑胤,安西将军永安王斤之」孙,安北将军永安王仁之长女,太尉公三老」录尚书东阳王之外孙。魏建义元年七月三」日,薨于崇让里第。粤八月十一日迁期同窆」王陵。实亦痛感有识,哀惊朝野,思铭德音,用贻来叶。其辞曰:开元巨冑,系绪干方,后流」未极,弈世载昌。其宗唯帝,厥考伊王,兰枝散」馥,桂胤垂芳。六行外显,四德内彰,金华比耀,」玉质承光。双娥伫映,素体风霜,媛德雍雍,婌」问济济。涉月怀春,游汉思礼,百两来仪,终远兄弟。同车去国,作嫔魏庭,行未半古,中年分」体。贞心遂远,慎性方愈,从□独守,茞帐空居。」衰容去镜,蓬发辞梳,悲眷夜景,泣对晨孤。锦」衾晦卷,□□明舒,终言悴绶,奄焉沦诸。荒凉松夕,萧瑟」泉扃,来云闇色,去鸟悲声。烟凝楚室,水激寒庭,杨原稍故,」幽遂长冥,玄石无刊,焉寄斯贞。建义元年八月十一日。

初看起来,《吐谷浑墓志》与《元彬墓志》很相似,也是属于歪斜欹侧、乱头粗服一类。但仔细对照却有很大不同。首先,《元彬墓志》的粗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刻工的粗率所致,许多笔画太过纤细、直露甚至明显不到位。而《吐谷浑墓志》虽然有多处点画漏刻、错刻乃至刻成面目全非不可识读者,但线条起止处、转折处却丝丝入微,一刀不苟。且线条点画基本是双刀所刻,而《元彬墓志》许多横画过细过虚则明显是单刀刻画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想,《吐谷浑墓志》刻者文化水平低,认识汉字少,但刻制技艺较高。其次,《元彬墓志》线条多直形,而《吐谷浑墓志》线条多弯曲状。也就是说,《吐谷浑墓志》的歪斜欹侧、俯仰摇曳是既无意又有意的结果,属于“熟后生”。如此看来,不能把《吐谷浑墓志》简单地归为北魏初期奇崛、雄浑、粗犷之类。

《吐谷浑墓志》用笔的特点是:其一,撇画起笔处几乎都作过度的弯曲夸张,将笔锋顺势入纸向右下方按,直到写出长点后再转笔向左下,如“行”、“德”等字。某些横画起笔亦先写出长点后再向右运笔,如“永”、“王”等字。这样,虽然露锋但增加了波折,掩饰了简单和浅滑的毛病。其二,竖画几乎全作悬针而极少垂露,如“仁”、“野”、“义(義)”、“胤”等字,本来应作垂露却处理成悬针,平添了奇趣。其三,横折或易方为圆,这在魏碑中似乎不多见,如“浑”、“军”等字;或夸张肩膀成“脱肩”状,看似松垮却如开弓满力、回环蓄势,显得磊落大气。其四,行笔多取篆法,线条点画虽不粗壮但圆浑朴厚。

其结体独特是《吐谷浑墓志》的最大特色。这个特色可用三句话概括:松散中体现着慵懒,歪斜里暗藏着幽默,俯仰蹒跚掩不住醉意朦胧。

《 吐谷浑墓志》与《元彬墓志》一样,比较适宜有楷书功底者临习而不宜于初学者,适合变通意临而不一定刻板地实临,切忌生搬照抄式地描摹皮相。(于明诠《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节选)